民生乃民之生计,安居乃民之所盼。
织金是贵州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的所在地。虽然近年来织金县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速度较快,但是县城区内棚户区整体环境不容乐观,特别是旧城片区街道的棚户区内存在着大量民房,棚户区的建筑年代久远,基础设施配套较差,居民房屋破旧,生产生活污水横流,老城区的“脏、乱、差”随处可见,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城市整体环境和城市形象。
棚户区改造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近年来,农发行织金县支行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职能,把支持棚户区改造作为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履行国家战略,助力脱贫攻。8月18日,农发行织金县支行成功发放2.51亿元贷款支持该县2016年棚户区改造,至此,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该行累计向织金县投放棚改贷款12.6亿元、农发重点建设基金1.68亿元,支持了该县棚户区改造。
银政共谋,借力政策性金融支持棚改
近年来,农发行织金县支行已经支持了多个基础设施项目,建立了良好的政银合作关系。该行在获悉织金县棚改任务急需资金后,主动拜访县有关部门,到财政局、金融办、发改局、住建局、征拆局等部门走访,了解项目情况,融资融智融力,主动推介农发行优惠金融政策,建议规划先行、整体立项,降低融资成本,赢得“先手棋”。在支行的建议下,织金县成立了融资专班,有效提高项目贷款审批效率。得益于这些有力措施,一年时间该县就获批棚户区专项贷款12.6亿元,农发重点建设基金1.68亿元。
创新机制,在助推民生项目上探路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推进棚户区改造贷款业务发展过程中,农发行织金县支行坚持创新驱动,紧贴贫困地区的金融需求,拓展金融产品服务能力。该行在支持棚户区改造中,针对城区旧房建筑密度大,房屋低矮潮湿,卫生环境脏乱等现状,积极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改造目标和计划,主动承担起对棚户区改造的金融支持重担,创新工作方法,开辟棚户区改造贷款受理“绿色通道”,强化客户经理负责制,截止到7月末,该行申报审批棚户区改造贷款项目4个,金额22.6亿元,已审批发放落地2个,金额12.6亿元,棚户区改造征拆总面积达454950.53㎡,整治面积150755.5㎡,征迁6500户,直接惠及人口29302人,直接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31人。
投贷结合,积极解决项目资本金不足
棚户区改造资金需求量大,针对地方棚户区改造项目资本金难以短时间筹措到位的情况,农发行织金县支行主动与发改局及住建部门沟通联系,运用中国农发重点建设基金的优惠政策,采取先期介入的方式,有效解决了棚户区改造项目资本金不足的问题。
此外,该行还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给予政策性银行的低息补充贷款政策,在已投放的12.6亿元贷款中7.6亿元采用了低息补充贷款政策,贷款利率较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低0.455个百分点,节约成本7014.4万元。
如今,放眼望去,一块块城市“疤痕”正慢慢被治愈,织金这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在棚户区改造的进程下越发显得闪耀夺目。位于县沙坯安置点上的工程车来来往往,热闹非凡,该项目点将安置2015年棚户区改造拆迁户900户,工程已经进入尾声,在年底前完成验收并实现入住。
76岁的何光远老人站在该项目点,显得有些兴奋地:“以后这里有属于我家的新房子,还是电梯楼呢”。对于住了几十年木瓦房的老人来说,“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电梯房,过上城市人的生活”成为何光远老人心中的一个“安居梦”。